
準備去日本留學的朋友,當初次面對日本“高昂”的物價時,可能會產生“水土不服”的癥狀。因此,不少去日本的中國人在生活基本安定下來之后,便開始尋覓打工的機會。而初來乍到,在沒有任何技能證書,或者語言并不流利的情況下,餐廳或者超市變成了留學生打工的首選對象。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總結一下,日本餐飲業的常用語。
餐飲界隱語:
兄貴 弟:跟字面意義一樣,「兄貴(あにき)」是哥哥的意思,也就是舊的食材 「弟(おとうと)」 是弟弟的意思,也就是新鮮食材。所以店主會要求店員們優先選用「兄貴」,以防食物變質。為了給顧客帶來最新鮮的食物,日本的餐飲店一般都是一天采購一次或者幾天采購一次,每天關門之前有專門負責檢查庫存的店員填一張庫存的表格,某種食材缺貨的話,就告訴店主,店主會負責在第二天開門之前補充貨源。
ヤマ:漢字寫作山,小編第一次聽到這個詞,還以為是食材積攢了很多,堆的有山那么高的意思呢。店主好心的告訴我,這個詞的意思正好和我理解的相反,表示某食材缺貨。這個詞語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是:「ヤマほど売れて売り切れた」(賣了好多所以暫時缺貨中)。其二是:「山の頂上には何もない」(山頂上什么都沒有)。
川:有了山的話是不是要有河流呢。川表示著店家的推薦產品,也就是「おすすめ」。
アイドル:這里可不是偶像(idol)的意思,アイドル是「間をとる」的簡略說法,指比較空閑的時間段。比如下午的三點到五點,就是剛剛結束了午餐的高峰期,而晚餐的客流量還未到達高峰期的時間段。一般的店會選在這個時間段重新進行掃除,用非常整潔的店面來迎接晚餐的客流高峰。
コケる:打工當天因為臨時有事或者有病而請假。不過臨時請假,店里會因為人手不夠而很麻煩,有事情的話盡量提前請假,店主會理解的。
ライン:表示當天有多少人來打工。這個詞來源于「線」的英文line。居酒屋里用「1本、2本」來表示店員的人數,區別于常用的表示人數的「1人、2人」。
壽司店隱語:
かっぱ:かっぱ本是“河童”,由于河童喜歡吃黃瓜,因此壽司店的黃瓜也被稱為かっぱ。
ムラサキ:醬油。
ガリ:甜姜。因為咀嚼姜片時有がりがり(咯吱咯吱)清脆的聲音,因此壽司店的甜姜被稱為がり。
アガリ:茶水。
なみだ:芥末。因為吃到芥末你會不由自主地流淚。
然后是一些常用詞匯,大多是來自英語的外來語,和英語一起記憶效果會更好喲。
物品類:
おしぼり:客人一入座時遞上的小毛巾,用于客人擦手用。不要和抹布「ダスター」弄混。
ダスター(duster):擦桌子用的抹布,多為綠色、粉色或者白色中的一種。
カスター(castor):桌子上擺放的鹽、胡椒粉、牙簽等等的「卓上小物」(小東西)。
工作類:
バッシング(bashing):客人走之后收拾桌子。一般從事餐飲服務的兼職,都是從收拾桌子開始的。有的店里會把收拾桌子的工作和接待客人的工作分開,有專門負責收拾桌子和幫助領班干一些雜務的「バスボー(busboy)」和負責接待客人的侍者「ウェイター(waiter)。」順便說一下,法國餐館里,侍者被稱為「ギャルソン」,隨隨便便稱呼別人為「店員さん」(服務員)可有些失禮喲。
キャッシャー(cashier):收銀處、也指負責收銀的店員。
リセット(reset):客人走了之后,把桌子收拾到可以立刻接待下一位客人的程度。
ラウンド(round):指店員在客人之間來回巡視,幫助客人清理桌子,把空盤子,空酒杯撤下來,給客人遞小毛巾,有時還會負責記錄客人追加的菜名。
グリーン(green):洗手間。檢查洗手間衛生,掃除的表達方式是「グリーンチェック(green check)」。
餐飲業用語類:
シフト(shift):排班。一般的店里每周都會貼出シフト表,按照入職時間的長短依次排列排班時間。
ウォークイン(walk in):沒有預約的客人。
チップ(chip):端給客人的杯子或碟子有缺口的意思。杯子碟子有缺口的話很容易弄傷客人,所以在洗盤子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磕到,給客人上菜時也請檢查一下容器有沒有損傷吧。
除此之外,每家店還有獨特的屬于自己的習慣用語。當店里有很多客人、人手不夠的時候我們并沒有時間向前輩們一一請教,因此最好是在工作閑暇的時間盡快牢記這些常用語。掌握了它們,打工也會變得更加順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