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有大量省略人稱主語的句子,對于不以日語作為母語的中國學習者而言,理解省略了人稱主語的句子往往是很困難的。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主語省略的問題。
首先請大家試著將下面幾句話翻譯成日語。
原文
鈴木:您是山田先生嗎?
佐藤:不,我不是山田。我是佐藤。
譯文1
鈴木:あなたは 山田さんですか。
佐藤:いいえ、わたしは 山田じゃありません。わたしは 佐藤です。
譯文2
鈴木:山田さんですか。
佐藤:いいえ、山田じゃありません。佐藤です。
你覺得譯文1和2哪個翻譯得更好呢?大伙兒如果有日本朋友,也可以問問他們會選哪個。實際上,2的翻譯更加自然。
下面一段話節選自川端康成的《雪國》。若把它翻譯成漢語,大家覺得哪個譯法比較自然呢?
A「ほう冷たい。こんな冷たい髪の毛初めてだ。」
B「それを君に聞いてるんじゃないか。」
C「 帰りますわ。いいのよ、 なんとも思やしませんわ。」
譯文1
“噢,真冷!我頭一回摸到這么冰涼的頭發。”
“我不是在問你嗎?”
“我回去了。沒關系,我不計較這些。”
譯文2
“噢,真冷! 頭一回摸到這么冰涼的頭發。”
“ 不是在問你嗎?”
“ 回去了。沒關系,不計較這些。”
大多數人應該會選譯文1吧。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教授盛文忠在2006年的一份研究中指出,以《雪國》為例,日文原文中出現的主語僅占全文的55.8%,而譯做中文后,主語比例劇增,超過全文的90%。由此可以看出,日語中經常省略主語“誰”, 有時候省略掉的主語能達到中文的一半左右,這個特點讓學習日語的中國朋友特別頭疼,因為主語不明,很難理解語義。而很多人將這個特點產生的原因歸結為日本人喜歡使用曖昧模糊的表達方式,那么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認為,主語部分要真是模糊不清,必然會讓復雜的日本社會產生更多的混亂。實際上日本人并沒有因為主語省略而在交流過程中出現障礙。這是有幾個原因的。
請大家看下面例句。
▼花子さんは來ないと思う。
該句的主語是誰呢?
1.我 2.你 3.他/她
答案是“1.我”。
×花子さんは來ないと、君は思う。[第二人稱]
×花子さんは來ないと、彼は思う。[第三人稱]
○花子さんは來ないと、私は思う。[第一人稱]
▼光代ちゃんのことが気になる。
該句的主語是誰呢?
1.我 2.你 3.他/她
答案也是“1.我”。
×君は光代ちゃんのことが気になる。
×彼は光代ちゃんのことが気になる。
○私は光代ちゃんのことが気になる。
在日語中,由于我們并不知道他人心中在想什么,所以“心に思う(心里想/認為)”這一行為的主語僅限第一人稱。如果想要表達他人心中所想,就需要使用“らしい”、“ようだ”等表示傳聞、推測的助動詞。
×私はこの辺(へん)に住んでいるようだ。
×君はこの辺に住んでいるようだ。
○彼はこの辺に住んでいるようだ。
上例中,顯然不能使用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心に思う”這一內部心理活動是通過內外之分來體現主語的,也就是說,如果活動發生在內部,則主語為第一人稱;如果活動在外部,則主語為第三人稱。

如果想在表達心里活動的句子中使用第二人稱的話,需要轉變為疑問形式。
○君は光代ちゃんのことが気になるのか。
?彼は光代ちゃんのことが気になるのか。
×私は光代ちゃんのことが気になるのか。
下面為說話者影響聽話者做出動作的例句。
例A
「座りなさい」
「やってみたらどうですか」
例B
「調べてみましょうか」
「やら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上面句子中主語是誰呢?例句A是命令、提案,因此第二人稱“你”(聽話者)是動作的執行者,也就是主語。例句B是主動提出申請,因此第一人稱“我”(說話者)是動作的執行者,即主語。
×「(私が)座りなさい」
×「(私が)やってみたらどうですか」
×「(君が)調べてみましょうか」
×「(君が)やら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君が)座りなさい」第二人稱
○「(君が)やってみたらどうですか」第二人稱
○「(私が)調べてみましょうか」 第一人稱
○「(私が)やらせていただきます」第一人稱
對話一般發生在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當其中出現物的或動作的往來現象時,就形成了授受關系,我們一般稱其為“授受表現”。在日語中,像“誰為誰做了什么/誰給誰什么東西やる/あげる/くれる)”、“誰請誰為自己做了什么/誰從誰那得到了什么(もらう)”這樣的表達方式很發達,通過它可以看到,對話雙方之間的利害得失發生了轉移,一般我們稱“やる/あげる/くれる”為向右移動,稱“もらう”為向左移動。那么接下來,我們試試將下列例句替換成授受形式。
レンタカーの予約をする。

上例中不僅包含了“我”這個會發生移動的信息,同時還暗含另一方與“我”相比,其社會地位及權利關系的高低。前面講到命令委托句型亦是如此。
A座ってください B座って C座れ
在這里,說話者要求聽話者坐下,那么ABC對應的聽話者的身份分別是哪個呢?
1.同學 2.李先生 3.兒子
正確答案是:A的對象是李先生,B的對象是同學,C的對象是兒子。
這個例子與語法密切相關,除了語法以外,敬語詞匯等也有著類似區分聽話者說話者關系的功能。
A昨日、大丈夫だとおっしゃいました。
B昨日、大丈夫ですと申し上げた。
C昨日、大丈夫だとおっしゃいましたよね。
上面三句話的動作分別出自誰呢?
1. 我 2.你 3.李教授
在例句A中,動作主體可以是第三人稱“李教授”或身份為上級/長輩的第二人稱“你”。例句B的動作主體是第一人稱“我”。例句C的動作主體也可以設定為“李教授”,但是第二人稱“你”是最自然的。
由此可以看出,在使用敬語表達方式時,尊敬語的動作主體僅限第三人稱或者第二人稱,而自謙語的主體則只能是第一人稱。
綜上所述,日語通過變化語尾這一語法功能以及詞匯,表達出了精神活動的內部與外部區別、授受關系中的左右移動,以及社會地位的高低等三方面要素。正是語言中隱含的這些豐富的信息有效地幫助人們判斷人稱、主語。這就是為什么日語中即便大量省略主語也不影響理解的原因。
